编者按:
这是一家170年历史的企业。也是如今全球光刻巨人阿斯麦光学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占据阿斯麦产品成本的约四分之一。
【资料图】
蔡司,2022年整体收入继续创新高,达到88亿欧元,净利12亿欧元。围绕光学制造,旗下四大业务半导体、工业、医疗、消费光学分别在收入占比32%、24%、26%和18%。
“百年磨一镜”,极致且长寿。
早在1925年,爱因斯坦给友人的信中就说到,“蔡司镜片代表最高品质与值得信赖,要达到万分之一精确度的时候,研磨技术上是如此困难,只有蔡司能够做得到。”
蔡司从走到21世纪的今天,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也经历了裁员、退货甚至失去大规模订单的问题。
芒格说,从长期来看,无论什么样的公司最终都会走向消亡,就跟自然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超高龄”的蔡司选择拥抱时代,经历了涅槃重生。
从一个玻璃镜片到如今与尖端科技并辔而行的业务版图,蔡司的长青故事和商业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二战中德国的狙击枪为什么厉害?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豹”2a6为什么能打得准?德国214型潜艇的性能为什么那么出色?
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蔡司公司的光学设备,不但看得清看得远,防反光镜头还能让对手无法发现它们。
作为一个做放大镜起步的小作坊,蔡司公司的信条是“we make it visible”(我们让它可见)。不要小看这句话,从浩瀚的星空到纳米世界,德国的百年企业蔡司开启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全新方式。
1883年,德国医生、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在蔡司显微镜的帮助下,发现了霍乱病原菌,拯救了无数的生命。1969年,蔡司镜头记录下了月球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爱因斯坦、生物学家达尔文、作家海明威以及40多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蔡司产品的粉丝。
蔡司镜片的精密度之高,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把一个蔡司直径7厘米的镜片放大37万倍,放大到26千米,蔡司镜片表面不平整位置的高度差也不高于10厘米。
蔡司悄然掀起了一场精密光学机械的革命。
除了望远镜、显微镜,全世界每年1500万台手术都是使用蔡司手术系统完成的。做眼角膜手术的光学仪器,一台售价大约1500万元,全世界只有蔡司能制造,有的大型医院一次性就购买100台,而这只是蔡司所有产品线中很普通的一种。
在相机领域,蔡司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蔡司镜头拍摄的《荒野猎人》《指环王》,让影片具备了细腻的色彩表现力,折桂奥斯卡最佳影像奖。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经握着全球芯片喉咙的asml光刻机,它的命运却握在蔡司手中。
除了技术和产品上的突破,现在世界通行的8小时工作制和退休金等社会福利制度,也是由蔡司引领的。
作为一个170多年的企业,蔡司如何做到了这一切?
01 手艺 技术 材料=称霸世界
卡尔·蔡司出生于一个技师世家,父亲奥古斯都·蔡司是一位宫廷车工师傅,“手艺是金饭碗”的理念从小就刻在了蔡司的认知里。与时俱进的蔡司意识到,除了技术,知识也是成为出色机械师的重要一环。
十几岁时,被父亲送进耶拿大学跟机械师克尔纳博士做学徒的蔡司,趁机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旁听数学、物理学、矿物学等课程。一个偶然的机会,蔡司在生物学家施莱登的研究所看到了大量科学仪器,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1846年,蔡司一边为耶拿大学维修物理和化学仪器,一边在一个“小作坊”里生产眼镜、放大镜等。虽然只有简单的工具和昏暗的煤油灯,但蔡司却极为严苛,他会毫不留情地把打磨效果不理想的镜片砸掉。
质量稳定还能及时交货的蔡司,在耶拿大学沉淀了好口碑。
1847年,蔡司扩大了厂房并收了第一个学徒,他开始帮助研究人员制造显微镜。虽然只有一个透镜,但这个供解剖使用的显微镜一年卖出了23台。
随着经验的累积,蔡司发现累加镜片可以增加放大倍数,于是开始摸索着制造复式显微镜,1857年,“stand i”问世。
1861年,蔡司在图林根工业展上获金奖,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科学仪器。1863年,蔡司成为宫廷指定供应商,雇员扩张到20人。
这一年,另一位改变蔡司公司命运的人物——大学讲师恩斯特·阿贝走进了蔡司的车间,他需要几件仪器来做物理实验。
此时蔡司公司被哈特纳克的水浸物镜放大仪器抢走了风头,蔡司必须找到自己的“杀手锏”。1866年,阿贝加入蔡司公司,帮助寻找赶超对手的方法。
阿贝发现蔡司公司的工匠每人组装一台显微镜,使用的是试错法,即通过不断的更换镜片改变间距,来一点一点地找到正确的镜头组合方式。
这样不但失败率高,一旦有一个细小的位置发生偏差,就需要整机重新调试,耗时极长。
阿贝的第一个大项目是彻底改变显微镜镜头的制作流程。
他根据显微镜的整体结构,计算出每一个镜头的具体尺寸和最大偏差,然后把配件分到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再分成毛坯打磨、粗加工、精细打磨的流水线,最终提交误差限制范围内的组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阿贝到来后不久,蔡司显微镜的价格下降了25%,重新具备了市场竞争力。但作为一个物理学家,阿贝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1869年,阿贝发明了阿贝聚光镜,大幅改进了被测物体呈像的亮度。1870年代,为了彻底消除物镜的色差、球差、彗差,阿贝还提出了成像的正弦条件,来指导物镜的制作。
不出所料,蔡司的显微镜重新成为技术的引领者。1875年,阿贝与蔡司共同成为公司拥有者。
1876年,在蔡司显微镜的帮助下,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分离出导致炭疽病的杆菌,1883年后,又发现了阿米巴痢疾和两种结膜炎的病原体,其后还发现鼠疫、疟疾、回归热、锥虫病等多种疾病的病菌,科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在一封给蔡司的信中写道:“我的成功的一大部分,应归功于你出色的显微镜。”
成为众多科学家探索新世界的利器,阿贝和蔡司继续登峰造极。两人意识到要制造出超越极限的镜片,除了手艺和技术,还需要前所未有的玻璃。
1884年,蔡司和阿贝请来“玻璃医生”奥托·肖特,开始酝酿一场足以影响世界科技史的“玻璃奇迹”。
自此,创造世界“光学奇迹”的三巨头终于齐聚一堂。“手艺 技术 材料=无敌”,蔡司注定要成为誉驰全球、举世瞩目的光学巨头。
然而,1888年,卡尔·蔡司溘然长逝,他棺木上镶嵌的蔡司镜片,停止了进化的脚步。但现实中,蔡司公司的产品却在飞速迭代。
1889年,阿贝又发明了“油浸物镜”,使用高折射率的油,填充高倍率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分辨率,让显微镜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1897年,蔡司生产出第一支天文望远镜,蔡司公司成长为先进的光学产品供应商。1920年代,蔡司公司加入了反射望远镜风潮中,开始生产大型天文望远镜,为它此后设计和生产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镜头奠定了基础。
自1901年在伦敦建立第一家海外分支以来,蔡司的业务逐渐遍及世界各地,产品线不断拓展。
顶级工匠(被称为“金手指”,能用灵巧的双手完成令人震惊的抛光工序)再加上物理学家的技术加持和玻璃专家的材料加持,蔡司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供了“看见”世界的武器。
1925年,爱因斯坦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蔡司镜片代表最高品质与值得信赖,要达到万分之一精确度的时候,研磨技术上是如此困难,只有蔡司能够做得到。”
02 理性主义圣人
如果说卡尔·蔡司创造了蔡司公司,那阿贝则是真正将蔡司送上巅峰的人。他不但在有生之年为蔡司提供了登峰造极的技术,甚至保证了蔡司100多年的持续繁荣。
首先,物理学家出身的阿贝,奠定了技术创新在公司的决定性地位。
除了大手笔的研发投入,阿贝为蔡司塑造的技术至上的氛围,是蔡司称霸世界的后盾。在蔡司员工的眼里,蔡司是“一所拥有自己车间的光学大学”,被称为“数学家”的光学设计师,在公司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系中,实际上被尊为神。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蔡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营业收入的10%,巅峰时期蔡司每年获得约500项专利。
公司告诉员工:“要么我们自我颠覆,要么我们被竞争对手干掉”。
其次,阿贝更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早早的就开始为百年以后的蔡司做规划。
“做一天的卡尔蔡司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卡尔蔡司”。看到很多企业因为创始人的离世,公司被当作遗产瓜分的惨状,蔡司先生离世后,阿贝为了避免未来逐渐增加的继承人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永续发展的对策。
作为蔡司初始股东之一的阿贝,放弃了眼前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他捐出自己所有的股份,并说服其他股东也这么做,好让公司归属于一个可以被制度和规章约束的团体,而非不可预测的个体。
基金会成为蔡司公司的唯一所有人。几年后,阿贝又对基金会进行制度化规定:蔡司要永久专注于科研和创新,公司的核心业务永远是精密光学仪器的制作。
基金会制定章程规定,公司利润应如何投入研发以保证公司长期专注科技进步,并对员工的最低工资、奖金收益和带薪年假做出保障。
再次,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西奥多·豪伊斯称为“理性主义圣人”的阿贝,用实打实的员工管理创新,让蔡司成为人才的理想国。
除了基金会对员工待遇的硬性保证细则,早在1870年,公司就为员工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养老金,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些在近代公司史上都属于难能可贵的首创。
这些富于人性的管理策略,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让公司吸纳了大量高质量人才。制度化、人性化、前沿化的管理,让蔡司可以在离开这些关键人物后依然可以继续向前。
03 时来运转
二战期间,蔡司是德军望远镜、测距仪、瞄准镜和航空摄像机的主要供应商。战争为蔡司带来了大量订单,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
二战结束后,意识到蔡司的总部所在地耶拿可能会落入苏联之手。作为蔡司的“粉丝”,巴顿将军冒着破坏《雅尔塔协定》的风险闯入耶拿,准备用600辆卡车把蔡司整家企业搬到联邦德国去。
由于苏军的迅速推进,美军带走了蔡司的77位管理层与科学家,运送到美国控制的联邦德国的奥伯科亨,建立了新蔡司——卡尔·蔡司股份公司(carlzeissag),并借着为美国制造相机镜头开始了摄影摄像机业务。
耶拿的蔡司员工组建了卡尔·蔡司·耶拿人民企业(vebcarlzeissjena),蔡司被一分为二,直到1990年才重新合并。
在一分为二的这段时间,新老蔡司都依然恪守着对品质的坚持,但时代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蔡司开始被后来者超越。
20世纪70年代,在尼康和佳能的强势崛起中,蔡司的大部分低端相机镜头和电影摄影机镜头都输给了日本人,但蔡司并不把低质量的日货放在眼里。
即便日本成功地研发出第一个带电子快门的目镜,且价格只有蔡司机械快门的十分之一,蔡司依然保持着对手工打磨和手动机械的执念。
1990年,凭借着蔡司公司的6位“金手指”,它为未来扼住全世界芯片喉咙的asml做出第一个i线镜头。但面对芯片行业的井喷,蔡司却无法交付asml近7倍的订单增长,因为蔡司根本没有40个“金手指”。
1990年,被日本低价镜头和电子测光及电子快门技术的冲击搞得焦头烂额的新蔡司,财务状况十分紧张,却因为两德统一,不得不兼并了问题更大的老蔡司。新蔡司有1.5万名员工,老蔡司不但技术上落后、财政赤字严重,员工数还高达7万名。
合并之后,老蔡司被裁员5万人,捉襟见肘的蔡司问题越来越多。
蔡司收到了大量透光率下降、光玻璃板不均匀等退货订单。20世纪90年代,蔡司失去了哈苏天文望远镜的大部分订单,它才深刻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意识到手工作业难以为继,蔡司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自行设计或从外部引入一系列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设备来替代手工作业。2000年,蔡司开始致力于半导体技术,在奥伯科亨建立了欧洲现代光刻系统新工厂。
进入21世纪,卡尔蔡司医疗技术股份公司建立,主要针对眼科患者生产开发诊疗仪器。蔡司公司在工业测量、显微镜、医疗技术、视力保健、光学消费品和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业务版图逐渐清晰。
2018年,蔡司推出3d集中数据确定平台,将数字化提升到新水平。2020年,蔡司完成对saxoniasystemsag的收购,完善定制软件凯发k8一触即发的解决方案的公司。2021年,采用mals技术的visioner1数字显微镜实现实时全聚焦可视化。
2022年,蔡司的新一代电外科双极钳mtlawto获得fda批准。蔡司拥抱数字化的决心越来越明显。
从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的照片,到全球50%的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微芯片,从f1赛车的精密部件测量到精湛的脑外科手术,从大型天文台到个人佩戴的眼镜,从汽车到机械制造工业,从卫星航拍与航测到好莱坞知名大片摄制……
170多年的光学巨头蔡司,从一个玻璃镜片到如今无孔不入的版图,其背后的商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somer